宅第卷——山关老街
2014-05-06 15:30:5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罗琼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1707

  从梓木岭古道下山后,在一条丈余宽的小江两边,各建有一排房子,江上搭有数座木桥,“沿江建街,搭桥成道”,这便是当年名扬远近的山关老街。昔日老街土房子现不复存在,原址上建起的是清一色的红砖瓦房,几栋别墅式的新房镶嵌其中。

  山关老街是广寒寨脚下一处经营活跃的山区墟场。形成繁荣的经商局面,主要是得地利之便,山关古道经过老街。旧时,近至攸县东部远至江西莲花及萍乡,乡民去皇图岭、醴陵及至省府长沙从事商贸多从此处经过,而湘东民众若去江西经商谋生也须经过此地,每天行人不绝于途。另则,梓木岭“上七下八”的古道上人烟稀少,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,而山关老街地处梓木岭脚,成为远行之人一处中伙安宿之地。

  山关老街设有墟场,开办于民国三年(1914),为民国时期攸县新增14处集市之一。农历三、八为逢墟日,场地面积4亩。平时墟场有45个摊位,逢年过节,摊位增至八、九十个。过去交通不便,方圆十里之内的民众均需到山关墟场购买生活用品,销售农副产品。清末民国年间直至解放初期,光是衡阳、湘乡、双峰等地来山关林区从事造纸、烧木炭、竹篾加工业的多达2000人。还有不少外地人远道来山关收购土特产品。那时每逢墟日谷米多达四、五十担,邻近山关的中田、界头等产粮地的粮食均挑到这里墟场出售。小小墟场成为北乡山区物资集散之地。

  家家开店,户户从商,是山关老街的一个特色。解放前夕,山关老街有34户人家。其中开南杂店3户,饭铺兼伙铺3户,包子油货米粉店4户,杀猪开屠2户,豆腐店2户,布匹店1户,药铺4户,摆地摊1户,杂货店2户,木业店篾业店裁缝店理发店4户,操道士业兼卖香烛1户,旧学私塾先生1户,赌馆3户,墟场管理1户,地方坐庄强人2户。

  就日用商品经营而言,山关老街于大山深处可算是“只此一家,别无分店”,生意兴旺。往往白天营业,夜半三更还有人敲门购物。而在没有公路交通的年代,商户到皇图岭、醴陵、萍乡等地进货,需徒步挑担往返,经营小店也非易事。解放后,一度推行极左路线,老街所有门面均被取缔,粮食等生活物资禁止在墟场出售,生意日渐萧条。

  老街人除善于商贸经营,特别重视教育提升后辈的文化素质。此便让小小老街成为“藏龙卧虎”的地方。民国年间,老街有个名叫刘班联的读书人,一生穷困潦倒,但却是一个对老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的人。那时老街及附近农家大部分人家将孩子送到他这里读书。刘班联教书不定“束脩”。大方者一学期给一箩谷,贫者给一桶,个别的仅给几升。他则只精心于教学,从不计较“束脩”的多少。教书之余,他受人之聘兼干一些乡党应酬营生,诸如红白喜事写对联、做礼生。另外,就是常与文友诗酒唱和。他的山关八景诗“广寒夜月”、“姊妹双峰”、“石佳瀑布”、“紫台晚钟”、“东京寺院”、“南岭红杉”、“罗星楠木”、“水口双塔”囊括了山关所有标志性景物,成为雅俗共赏的传世之作。解放前后,许多年轻人当初就因在他那里学得文化,走出山关从政、从军、从教、从商,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。

  老街裁缝师傅谢玉清,其父于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,不幸牺牲。其子谢秋云初中毕业在家担任过一段时间民办教师,1965年应征入伍,提干后一直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,数次立功受奖,提升为湖北军区副政委,少将军衔。

  老街刘雄祥之子刘方华,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期间,积极组织村民兴办企业,发展山区经济,政绩突出,先后当选为省、市、县人大代表,被评为省劳动模范,继又评为全国劳动模范。1995年五一劳动节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,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,集体合影留念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道路交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,徒步往返于山关古道的人日见其少。皇山公路从村境东边穿过,山关老街偏离了交通要道。1990年山关村委会决定在皇山公路两旁征地建居民点,20年间已建成山关新街。新街居民70来户,大都开办有商店。2000年老街墟场停办后,新街辟有早市,每天早晨前来提篮小买多达两百人次。

  ■ 彭志文

责编:罗琼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